搜索

上海全球资管高峰论坛开幕!

发布日期:2022-11-30 浏览:373

11月29日,在全球经济复苏迷雾重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逐步增长的背景下,资管行业迎来更多挑战与机遇。昨天,由第一财经、中国银行联合主办的“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本届峰会设置了11场主旨演讲以及12个垂直圆桌,涵盖资管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公募REITs发展、慈善资产投资等多个热门议题,并邀请了来自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全球知名资管机构、本土龙头资管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位境内外人士,共同探讨资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同时,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

开放程度高是上海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先天优势。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兵”,上海已成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当前,上海拥有各类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包括国内全部3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4家合资银行理财公司,全国38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有32家在上海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债券通、南向通开通,沪伦通扩容至中欧通,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稳步扩大,中日ETF、境内与香港ETF互通,86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了上海QFLP的试点,59家参与了QDLP试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转视当下,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提出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具体要求,进一步充实了开放发展的内涵,也为资管行业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提及,上海是中外资理财公司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希望中资理财公司能够深耕本土客户,外资理财公司能够学会“用筷子吃好西餐”,更好地本土化和专业化,中外合资公司要实现“1+1〉2”,体现中西合璧效果,促进各参与者良性竞争、有机互动、相互赋能,立足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寻找属于自己的蓝海空间,监管部门也会为大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提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理财子公司应使全球化资产配置成为趋势,通过海外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达到地域性的多元化和资产类别的多元化,帮助投资者在经济下行周期保证投资收益及资产保值增值。

在本届峰会上,发布了最新出炉的2022版《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为有意来上海开展业务的海外资管机构提供政策指引和实务指导。相比去年,2022版指南有四方面更新,分别是上海对外开放政策的更新、公募和私募监管制度更新、上海金融机构发展数据更新、上海资管业务数据更新。

强调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资管机构逐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质。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被视为资管行业迈向健康发展的“加速器”,促使资管行业正本清源,推动金融行业转型发展。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资管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更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积极的资产配置,引导长期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支持实体经济效能。这就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管机构要不断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会上称,建议各机构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合力构建高质量资管发展体系。要完善资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专业投研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升业务发展的普惠性。

与此同时,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刘金表示,资管机构需主动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业务布局,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战略性、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另外,要牢牢守住风险防控底线,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资管机构需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辩证看待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的关系,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刘金称。

在具体支持领域上,“专精特新”企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是重点支持对象。因而本次峰会也围绕绿色金融、ESG投资等话题设置了圆桌论坛,多位嘉宾分享了精彩观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6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称,目前,我国绿色投资力量日益壮大。基金行业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进一步提升,一大批公私募基金管理人积极纳入绿色投资战略,加强投研管理,发行各类主被动绿色主题产品。她同时表示,要进一步明确绿色投资覆盖范围,鼓励为大量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领域,减少不合理绿色标准带来的投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