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高校公物仓建设研究

发布日期:2023-10-13 浏览:1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公物仓建设和使用融入高校资产管理,盘活校内存量资产,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举措。受设备重复购置、更新换代周期短等因素影响,当前各高校闲置资产规模持续增加。部分高校对低值易耗品和实验耗材的管理相对混乱,资产利用率低。此外,资产与实验室是高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准确把握其特点,在过紧日子的同时实现保障有力,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借鉴政府公物仓的理念,创建校级公物仓平台,可以解决资产管理中的浪费问题。


近年来,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开始参照政府公物仓模式,建立校级公物仓。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建立校内公物仓,将长期闲置、临时配置、重复购置、超标准购置、低效运转以及待处置资产等全部纳入公物仓管理,用于校内调剂使用和社会共享共用。2022年7月,北京市教委向市属公办高校布置启动了摸底调查统计工作,要求各校摸清存量资产使用情况,梳理超标配置、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资产,限期提交拟入公物仓资产明细。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公物仓建设现状及其问题根源,结合高校特点探究校级公物仓建设的运行管理模式,助力提升政府公物仓建设水平。


一、高校公物仓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主动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理念由“谁拥有谁使用”向“共享共用”的转变,并通过“主动自建校级公物仓到积极参建政府公物仓”的具体实践,助力政府公物仓建设发展。但总的来看,目前高教界对公物仓建设的响应总体欠佳,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积极推广宣传。目前,包括高校在内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公物仓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谋划不足。在启动高校公物仓建设工作的前期,要以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培训,让学校各级领导在思想上重视起来,真正着手部署落实工作。同时要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大力弘扬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教职员工理解公物仓是在满足使用目的的前提下,节约财政性资金的一种新方式。


缺乏有效管理制度。目前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均只是指导性文件,缺乏明文的规章制度、实施细节和标准规范等。诸如《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管理工作指南》《公物仓管理实施细则》等尚未发布,多数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处于观望状态。在没有政策强制要求的情况下,自觉实施公物仓管理或参与政府公物仓建设的意识薄弱。必须通过规章制度去“挤压”“推动”“监督”,通过实施细则和配套奖惩措施、监管手段促进高校公物仓的建设和应用。


缺乏信息化平台支撑。没有信息化平台难以实时掌握实体仓的动态数据,也无法及时发布和查看调剂信息,不能满足资产快速盘活运转需求。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的发挥也离不开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只有将高校公物仓管理平台与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预算采购平台等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发挥监管作用。高校公物仓建设应该基于校内外多方协同应用需求,梳理跨层级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以资产权属统一管理为主体,调剂服务为补充,依托信息系统平台,汇集校内可供共享调剂的国有资产信息和业务数据,织就资产信息的一张网、管好价值核算的一本账,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尚未建立专管队伍。如果没有增设相应岗位和管理人员,或者就现有管理人员重新分配制定岗位职责,那么就很难建好管好公物仓。高校公物仓建设应积极探索采取物联网技术提升仓储可视化、自动化运行程度,信息化平台前期在功能架构设计上就应该体现标准化“智”理,这都离不开高素质专管队伍的支撑。因此,从上至下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厘定岗位职责也要与公物仓建设同步进行。


二、高校公物仓的建设内容与运管模式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试点搭建了“线上虚拟+线下实体”双载体公物仓模式,形成了较好的经验,但虚拟公物仓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某些理念并不适合高校公物仓建设。鉴于已有文献很少涉及高校公物仓建设的具体技术细节,这里重点围绕其建设内容与运管模式进行分析阐释。


——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搭建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管理队伍是公物仓建设启动的第一步。领导是否重视、组织机构是否合理,对于新生事物的平稳起步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公物仓建设的组织机构分工。学校要成立主管校长负责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公物仓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公物仓具体管理工作以及资产出入仓、调配和处置等事项的审批;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财务部门负责采购预算资金及资产出租出借、共享和处置收益管理。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拥有资产出入仓和使用申请权限,资产实际使用人也可以直接提出资产使用申请,并负责使用期间资产的安全维护和管理。


公物仓建设和良性运转离不开制度保障。这就需要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同时,依据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同步制定学校公物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构建集资产配置、使用、维修、处置和收益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闭合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管理责任,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将资产保管、使用状况及公物仓共享共用情况与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年度考核挂钩,设备管理使用不佳时还可以通过减少采购预算资金进行处罚。尤其是要将公物仓管理与资产管理、采购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将公物仓调余补缺功能嵌入预算管理流程,资产购置需求优先从公物仓解决,公物仓不能解决时再进行采购论证、纳入预算编制。制定有效的内控管理监督机制,将资产管理与价值管理分离,采取“收支两条线”,取得的出租或处置收益统一上缴学校财务,纳入学校预算。


——高校公物仓的双载体模式建设。高校公物仓建设宜采用“实体公物仓+虚拟公物仓”双载体模式,实现动态管理、高效调配。实体公物仓用以保管实物资产,并完成资产的实际交接,也可供资产使用方现场查看资产现状,为供需调配提供便利。纳入实体公物仓的资产主要包括:超标配置的资产和闲置资产;低效运转及可共享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后仍有利用价值的淘汰资产;大型学术会议、校园文化活动等临时需用资产(如座椅、宣传图板等);因短期临时使用购置的通用设备(如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购置的电脑、打印机等)。此外,还可将实验耗材纳入全校共享范围,既可以及时保障供应又可以避免大量积压和重复购置。实体公物仓以“集中仓”和“分散仓”两种形式存在,“集中仓”由资产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在仓资产保管和调拨等业务审批,用以存放便于搬运和体积较小的通用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分散仓”由各个二级院系负责资产保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出入仓审批,主要存放必须在现有实验场所共享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不便于搬运的大型资产,在降低搬运成本的同时有效避免多次搬运引起的损坏。


建设虚拟公物仓的关键是建设公物仓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依托高校现有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使二者的数据共享对接。虚拟公物仓动态收录和管理仓内资产的所有基础信息,包括资产分类、规格型号、外观、购置年限以及图片等,能够完成出入仓申请、审核、调配、租借、处置等全部流程。虚拟公物仓各模块与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资产管理系统梳理出的闲置可利用资产由资产使用管理部门直接申请,将资产信息推送到虚拟公物仓管理平台,经学校审批通过后可进入学校公物仓管理。在仓资产通过调剂或出租出借等形式出仓后,相关信息返回到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同步登记更新。学校公物仓与上级政府公物仓实现对接,学校内部无法调剂的资产及时通过学校公物仓推送到政府公物仓共享。长期无法实现校内外调剂的资产可退仓返回至学校资产系统,进行报废等处置。在虚拟公物仓管理平台开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通过移动端实现实物的线上多维展示和信息的实时更新。在此基础上,借助虚拟公物仓实现资产管理种类的扩展,将软件、科研数据、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纳入管理,并为校内外科研数据共享共用预留接口。


——高校公物仓的运行管理。公物仓管理信息平台分三级使用和管理入口。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作为最高级别管理员,拥有最高的审批和管理权限。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管理员拥有双重身份,既可以作为管理职能部门审批本单位内部教师提交的资产出入仓申请,又可作为资产使用部门向学校提交出入仓申请。学校每位教职工作为平台末端用户,可以通过管理信息平台查询公物仓内资产并向本单位提出使用申请。


高校公物仓内的资产可以供校内各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调剂、租借和共享使用。各资产使用单位通过虚拟公物仓信息平台提出申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批,然后进行实物交接和出入仓登记。以资产调剂为例。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评估、积极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保持实体仓内资产的合理流动性,定期清理处置无使用价值的资产,避免在仓资产的“二次闲置”。同时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经验和主动能动性,在满足高校自身使用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公物仓运行效率和灵活性,尝试向兄弟高校乃至社会开放,不断优化资产供给端到需求端的服务和体验。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促进资产共享共用是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公物仓的建立能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高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国有资产利用率较低、绩效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应该以校级公物仓建设为抓手,搭建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实体公物仓+虚拟公物仓”双载体管理平台,推动资源有效整合、信息互联互通。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拓展,并逐步做到基本业务功能、信息系统平台和政策制度标准的统一协调,促进政府公物仓体系的提质增效。随着功能范围从妥善处理罚没资产拓展为盘活利用闲置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物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公物仓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必将承载更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拓展更多的资产类别和服务功能,并最终朝着全国“一张网、一盘棋”的现代公物仓体系迈进,实现存量资产盘活的整体效益最大化。